工业机器人赛道国外厂商林立,内资厂商如何突围?
随着后疫情时代防疫常态化,全球制造业面临“人力短缺”的问题。正因为此,制造业自动化进程开始加速,工业机器人得到大范围使用,这也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快速变革。
在此过程中,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连年增长。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同比增长54.4%。自2016年国家统计局开始统计工业机器人产量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一直呈现正增长趋势。另一方面,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5.6万台,同比增长48.8%。
但由于2021年的高基数和2022年国内疫情反复无常,亿欧智库《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将仅为8%,销量增速将仅为10%,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突破45万台。

图源:亿欧智库
值得注意的是,产量和销量增速放缓,依然无法阻挡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这一赛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近两年,国内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迅速增长。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2年3月2日,中国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超过11.4万家。
据《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苏、广东、山东三大省份相关企业数量最多,而这三个省份正好是第二产业增加值TOP3省份。因此可能是第二产业的需求,催生了工业机器人产业,也可能是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衍生。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大类和软件信息大类的国家。但是,即使近年来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可在国内工业机器人赛道,众多国外厂商仍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且产品更为成熟,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起步晚于发达国家,因此内资企业较晚渗透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国外厂商占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上游零部件的主要市场份额。尤其是像使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行业——汽车行业,基本上在整车制造方面工业机器人都选用外资品牌。
那么内资厂商该如何破局呢?亿欧智库认为,可以尝试先从小的市场做起,例如汽车行业,可以先从汽车零部件进行突破,获取品牌信任后再拓展业务,逐渐渗透市场。
此外,我国的工艺软件包和核心零部件与国际厂商相比也有一定的差异。工艺软件包的成熟需要厂商持续深耕应用行业,核心零部件未来需要向以下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主要应用行业被外资垄断之外,内资工业机器人厂商在拓展行业时也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
工业机器人的上游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控制器,也是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壁垒所在。根据《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该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工业机器人总体成本的60%,其中减速器成本占比最高,达30%,其次是伺服系统(20%)和控制器(10%)。
此外,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数量多但单个企业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在成本上也不占优势。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新的行业需要工业机器人厂商建造新的样本产线,再去和客户洽谈。若工业机器人厂商洽谈失败,那么高成本的样本产线相当于大额亏损。
亿欧智库认为,中小企业是中国工业机器人开拓的重点。
一方面,在一半工业领域中,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中小企业的需求容易被国际厂商所忽略;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中国厂商的技术和产品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要求,而且中国厂商的产品在价格上也更有优势。
亿欧智库已经撰写《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关于202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最新详细数据以及行业趋势判断,请参阅亿欧智库研究报告《2022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研究报告》(https://www.iyiou.com/research/202206011010#pdf-tips)。同时,亿欧智库诚邀产业链上中下游相关企业、协会、专家、高校、研究机构等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如有合作意向,请填写以下表单(https://shimo.im/forms/8iYmQ5FqVt8WnxBg/fill)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hezuo@iyiou.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