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奴创始人杜中兵:中餐标准化的路走错了
“中国餐饮有自己的文化和特点,不能简单模仿西方的标准化。”
“中国人的吃饭结构是我们背后的那个伟大的妈妈培养出来的,而妈妈的标准就是每天跨着篮子到菜市场现买。”
“我们更该追求非标准化的标准,要让标准为极致美味服务,而不是让极致美味去服务标准。”
……
6月24日,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在交流活动上如是说道。
从2001年在河南安阳开出第一家店到现在,巴奴已走过了二十年,拥有近百家门店,杜中兵所提出的产品主义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比如其在上海、北京客单价分别为192元、171元,远高于海底捞。
正如杜中兵所言:“当我们提到某一种产品的时候,如果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一个品牌,具有这个领域中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这个产品就与它的品牌形成了一种很深的关联。在专业的管理学术语中,我们把它称之为核心竞争力。”
而在这次活动中,杜中兵也分享了他关于餐饮行业的底层思考。
餐饮的底层逻辑是文化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饮食文化最是渗透进国人的骨髓。中国人讲究吃,不仅仅为了解渴充饥,更多的是因为饮食中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比如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意味着的便是生命的延续。
而在国力不断强盛的当下,文化崛起自然也是应有之意,近年来出现的国潮复兴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而餐饮必将搭上这一班顺风车。
正如星巴克之所以能有这么高的大众接受度,底层原因无非是现代生活方式几乎都是西方人建立起来的——中国也在学习和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与快餐文化十分融洽,与品牌输出相比,文化输出才是星巴克崛起的深层原因。
“中国餐饮如果要想真正地去影响全世界,我们必须有一个坚定的一种信念,那就是要坚持我们中国的餐饮的这种标准的做法”,杜中兵说道,“中国人饮食的特点就是由妈妈培养出来的,这个标准就是没有什么固定标准,每天拎着篮子到菜市场现买现做。”
举个例子,那种肉饼保质期可以一年的西式快餐理念,并不适合中餐,因为这背后是西方的餐饮标准,并不适宜中国人的口味,“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人吃饭要求的标准高”。
杜中兵表示:“我们更该追求非标准化的标准,就是不能一昧追求标准。要让标准为极致美味服务,而不是让极致美味去服务标准。”
为此,巴奴在产品层面一直不遗余力,比如为了让食客365天都能吃到新鲜笋,巴奴联合上游供应商和物流公司,通过长期时间磨合,终于让顾客可以每天吃到鲜笋:春天是熊猫笋、夏天是龙竹鲜笋、秋天是马蹄笋、冬天是冬笋。
极致口感的背后是供应链的升级
想要做到极致口感并不简单,其中最大的投入便是供应链了。杜中兵将餐饮供应链的迭代分为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代供应链追求标准化,食材基本以冷冻的方式保存,追求尽量长的保质期,典型的代表便是像肯德基这样的西式快餐;
第二代供应链则是通过“央厨生产+供应链”的方式,促使后端生产尽量标准化,即工厂完成大部分工序,门店厨师再进行二次加工,但这同样牺牲了部分口感;
而巴奴正在发力的便是第三代供应链,追求极致口感,以“能冷鲜不冷冻,能天然不添加,能当天不隔夜”的食材处理方式,升级火锅业态。
“第三代供应链更应该从极致美味思考,从健康美味思考,追求如何为顾客创造更极致,更新鲜,更健康的味道,更好吃的东西”,杜中兵说道。
为此,杜中兵也对业内近期流行的去厨师化提出了质疑,“本土餐饮企业不该盲目学习所谓的料包化、去中式化,而应坚持构建强大的厨师体系,遵循中国餐饮讲究魅力个性的传统。”
有意思的是,杜中兵的观点似乎与张勇的观点截然相反。
此前,张勇接受投资人调研时说道:“口味不是太大的问题。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只不过有些企业强调口味,我们不重视而已。”
这场产品主义与服务主义的争论,看起来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hezuo@iyiou.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