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M2021丨均胜电子郭继舜:自动驾驶稀缺的是具有量产可行性的硬件
2021年12月21日,由亿欧EqualOcean主办的“数字重塑世界-WIM2021世界创新者年会”在中国上海正式开幕。作为此次WIM2021峰会的主要组成部分,“GTM2021全球科技出行论坛”在12月21-22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本次活动由亿欧EqualOcean旗下科技出行产出创新服务平台亿欧汽车倾力打造。在大会现场,来自业界的明星企业负责人、一线创业者、投资人等数十位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碳中和”、“新能源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飞行汽车”、“汽车服务与流通”、“科技出行产业投资”等热点话题,通过主题分享、高端对话等形式,聚焦行业发展,共图发展之路。 在“智能驾驶及ADAS系统背后的全栈能力构建”篇章中,均胜电子副总裁郭继舜发表了主题演讲。
他认为:
1. 即使现在行业和资本都非常看重智能驾驶技术,但现阶段仅仅是智能驾驶的技术开发和量产萌芽期,智能驾驶产业的春天在全球化车型平台,时间不晚于2023年。
2. 智能驾驶量产现阶段的关键因素是如何获取大量结构化的场景信息,解决边缘场景问题。智能驾驶现阶段进入量产开发的深水区,本质上已经不是一个研发问题,而是测试问题。谁能够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用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大量的准确的结构化信息,谁将是智能驾驶领域的赢家。
3. 行业快速变革和发展的时期,Tier 2、Tier 1 与主机厂之间依然会有明确的分工机制,其本源是效率最大化的第一性原理。硬件平台化、软件模块标准化可以有效的提升Tier 2、Tier 1 与OEM之间的开发效率。
以下为演讲原文,亿欧EqualOcean在不改变嘉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各位好,我一直在智能驾驶领域里做一些研发的工作,面向量产做开发,底层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工程师的思维方式。之前在互联网公司、主机厂,现在在Tier1工作,在不同的行业角色里,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
现阶段,我们正在经历智能汽车量产开发体系的重构,OEM开始做软件了,芯片公司直接和车厂合作了,车厂开始主导开发了,好像所有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莫名其妙没有了“饭碗”。
然而,我决定从一个主机厂到一个解决方案公司,是因为我有以下几个判断,在这里希望分享给大家。
我的第一个判断是,大多数企业很难做出域控制器。
虽然这听起来很悲观,然而确是基于汽车行业百年来的一些逻辑,比如说大家的角色分工不同。有很多车厂在招一大批工程师从零开始做智能驾驶,开始选芯片、做控制器,大家都在进军这个领域,但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办法解决Corner Case。如何提升场景适用性以及很好地解决Corner Case,是摆在行业面前需要去大量探索验证的问题。所以这个行业在受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投资追捧的同时,也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专业地做一些事情。
一个中国自主可控的Tier 1具体该做什么事情?如何从底层逻辑带给行业新的思考从而去推动自动驾驶更快的发展?今天自动驾驶已经到了需要量产应用的时候了,将L4汽车自动驾驶量产的可行性方案与算法做结合,而大部分的车厂首先需要Tier 1和Tier 2的配合。
我的第二个判断是,大多数没有硬件开发生产能力、品控能力及量产车型订单的Tier 1都将面临巨大的生存风险。
现在Tier 1太多了,因为软件和算法分发成本很低,造成了有这么多Tier 1。做硬件Tier 2很少的,是因为硬件的分发成本很高,建一条产线是需要大量资金的。
我们能在市面上买到具备量产能力的软件、算法,但具备量产的可行性硬件、优秀的品控以及算法与量产车相结合能力的企业是很少的,且短期内很难大量复制出现。而单纯依靠软件和算法,由于分发复制成本低,当人才充分流动、行业火热且知识产权迁移难以限制的时候,将使得行业里出现越来越多类似公司,会无限地摊薄软件研发的成本。
综合来说我的第一判断是这个行业需要Tier 1,Tier 1会把代码做出来交给车厂,第二个判断是只有有了硬件生产能力、品控能力且有量产订单的Tier 1才能活下去。我们总结下来就是强者恒强,只有大的Tier 1才能很好地活下去。
第三个判断是,自动驾驶的春天还没有来。
自动驾驶的春天不是OEM把L3自动驾驶汽车卖了几百台,不是这样的。我的观点是现在智能驾驶已经在快速发展,但最终的高潮应该是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搭载在全球化平台上并形成了主流配置。只有上了量自动驾驶才能真正地落地。当前量太少,所以Corner Case不太容易出现。我们在坚定的做自动驾驶技术其实重要点在于不管资本市场怎么样,只要有人在专注地做自动驾驶技术,后续才会有自动驾驶的高潮。
车厂最贴近用户,可以告诉我们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车厂应该提出检验需求,Tier1做技术整合,由Tier2做标准化的芯片或者标准化的算法。所以我再回头看看,一家合格Tier2是通过技术壁垒把技术做的非常难且标准化,通过大量分发获得盈利。我们发现部分Tier 2不配合车厂,为什么呢?因为他坚持全球标准化,Tier2一定要做标准化,不要太多介入到个性化的里面去,因为做高技术中心,人工成本比Tier1贵。
各位行业内部的人可以参考一下高科技公司的财报。高技术门槛且标准化的产品需要通过大量分发才能获得可观的营收。Tier1做技术整合,本来是非常标准的V字型结构,也许未来行业会变化,以车厂为主导,车厂定义,车厂做软件,迭代升级,这个是非常坚定的。
较强数据迭代能力的车厂快速成为头部的车厂,强者恒强,小的车厂确实机会相对较小了。一个产品上车想卖10万件,车厂必然对于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已经不是一个研发问题了,而是一个实验问题。我们不会因为某一个模型就认为这家企业深度学习比别的企业厉害得多,这个是靠数据堆出来的。如果没有测试里程,自动驾驶是不会有太好的场景覆盖度的。在通过大量测试收集更多的场景,解决了场景问题之后,自动驾驶进入深水区便不是研发问题而是测试问题。简言之,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自动驾驶的未来。
怎么才可以真正解决所谓的Tier1、Tier2和OEM之间的问题?我们现在想的方案就是标准化。
把硬件标准化、平台化,把软件模块化、标准化,各自做各自的事情,通过大量的分发节约成本,但是要把每个要做的模块做精。
在新的合作模式中,确实很多主机厂进入到研发的流程体系里,但问题在于资源是有限的,这个行业的人才比较缺少,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静下心来,静下心来在2-3年的时间把一批人培养起来。
行业分工是什么?就是OEM来确定OTA的升级内容是什么,并且对OTA升级的可行性和性能做筛选、做定义,Tier 1 专注于去把标准化的技术做好,同时Tier 2为它提供更多的性能和提升技术壁垒。
整体来说,我们会站在一个系统级的角度去考虑技术到底该如何落地,如何才能够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及分工模式去实现低成本的开发。长期来看硬件一定是平台化的,做软件一定是要有耐心的。我们很希望这个行业一起推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进步,这是我们可能超越欧美的一个很好机会。
谢谢大家。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hezuo@iyiou.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